远离债闹组织,拒绝逃废债
近年来,针对个人借贷的恶意逃废债行为和相应组织迅速增多,债闹组织滥用舆论和监管压力,通过有组织的逃废债,不断冲击社会信用体系,加重金融机构的坏账激增风险。
逃废债是一种民事违约行为,它强调债务人的主观故意:确切地说,有履行能力而不尽力履行债务的行为就是逃废债。有组织的逃废债是指一些不法分子通过规模化、组织化的方式代理借款方债务,通过各种手段减免债务或逃避归还责任。
现如今,逃废债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专业化的、有组织的黑灰色产业链,有着极其复杂的产业链运作模式与利益链条——债闹组织先是通过QQ群、论坛等渠道煽动年轻借款人主动逃避债务;再想尽办法教唆他们接受全权代理投诉业务,向年轻借款人索取个人手机卡,以借款人名义多方投诉;再与金融机构交涉以达到债务减免或延长还款等目的,以此赚取更高代理费。
一是借款人通过伪造病历证明、贫困证明、编造艰难处境等方式,通过恶意投诉金融机构、助贷平台等方式达到逃避债务目的,即代理投诉;
二是债闹组织打着为债务人减免债务的幌子,向借款人传授减免息差与延期还款的“技巧”,教唆煽动他们拒绝偿还债款,即反催收联盟;
三是以帮助借款人消除不良信用记录、修复个人信用为由,通过伪造材料投诉金融机构等手段,威胁金融机构修改信用报告、减免相关债务,即征信修复。
逃废债行为不仅仅破坏了社会的信用体系,增加了金融风险,给其他诚实守信的债务人带来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对行为人本身而言也会带来严重影响:
信用受损:可能导致消费者的信用记录严重受损,被列入金融机构黑名单,逃废债信息会被列入人行征信系统,影响个人信用记录,限制其在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领域的行为,甚至影响子女在民办学校入学、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等。
法律责任:如果逃废债行为构成犯罪,如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行为人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金融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理念和信用意识,提高识别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能力。主动拒绝“逃废债”,妥善保护个人信息,养成量入为出、合理借贷的良好习惯,不过度超前消费、过度借贷,将个人债务水平控制在合理的限度之内。出现逾期记录时,应积极、与金融机构和借贷平台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