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phone
渤海新闻
首页 > 渤海新闻

渤海银行无锡分行:应创新举措破解小微融资难题 化解担保圈风险

  中国银行业10月13日电,银行业基层行扎根在地方,与当地实体经济是互促共生,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银行业的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应该认识到银行体系的发展历程就是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其根本就是服务实体经济。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服务好当地实体经济是金融工作者当前的主要职责。
  探究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
  笔者所在的无锡当地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但由于经济下行,一些企业扩大投资的意愿不足,对资金需求减少;加之担保圈连锁反应,风险事件频发,银行信贷对制造业企业信贷投放审慎心理依然很强。
  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主要是由于转型期经济下行的环境影响,也与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与经营战略有关,同时也受到金融业慎贷行为的影响。
  据调查,目前企业首选的筹资方式中,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占48.41% ,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占38.89% ,其他形式筹资不足13% ,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仅占2.38%。
  由此可见,银行融资仍是目前实体企业筹资的首选,但在从紧授信政策影响下,银行一般采取收缩贷款规模的策略,防范风险,从而造成实体经济融资难。
  银行抽贷、减贷事件往往可能打击实体企业的发展念头,而银行机构乐于“锦上添花”“垒大户”,中小企业尤其是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遇到困难时有时会出现“釜底抽薪”的现象,对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究于原因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规模小易受影响。由于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在信息收集、分析市场方面投入少,因而易受经济景气度、金融环境及行业变化的影响,对银行来说意味着还款的不确定性增加。
  财务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制务保障,严重影响企业的成本核算等工作,而且,大多数的企业由于逃避税等目的而不愿向外界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也有部分企业为了银行融资,故意造假。由于提供给银行的报表不真实的现象大量存在,给银行的信贷调查、审批工作造成困扰,从而造成银行无法科学地判断企业的经营状况,无法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
  银行本着稳健性的经营原则,尽量少贷或不贷给中小企业以规避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加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
  互保圈潜在风险大。由于中国仍没有健全的融资担保体系,银行一般会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物或担保,由于融资量的增加,单纯的抵押已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故而在企业之间相互担保,逐步形成了担保圈。笔者曾对当地区域内担保圈进行分析,在五、六圈时基本已将该区域内主要企业覆盖。在此情况下,有一家企业出现风险就将引爆整个担保圈,从而危及区域内整体金融安全。
  直接融资缺乏途径。主要是由于国内资本市场不成熟,以及进入资本市场的要求高,将大量中小企业拒于门外。股票市场门槛高,中小企业由于资信水平低、经营风险大等固有的缺陷,达不到直接上市要求。在债券市场,中小企业同样很难取得发行债券融资的资格。
  过剩行业限制。此前一些企业对前景估计过于乐观,盲目扩大产能,扩张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无锡当地主要涉及钢铁、水泥、船舶行业,形成了一些“僵尸企业”,导致银行资金被大量占用。
  服务实体经济的解决方案
  现在各个领域都在谈去杠杆,从实际看,稳定经济增长才是去杠杆的基础,只有依靠经济发展才能带动企业负债率、杠杆率的自然下降。
  加强互相沟通,全力维护银企合作。现在的银行征信服务体系、担保体系、总体的生态环境并不尽如人意,银行供求之间的信息不通畅,大量的信息获取方式往往是低效的、缺失的以及不确切的,客观上造成了银行机构和广大投资者的为难和畏难心理。因此,一定要加强互相沟通,全力维护银企合作。
  一是要了解自已的客户。做好市场分析,要以客户为中心,以前瞻性视角分析客户所处行业的发展前景、产品销售情况。加强贷前、贷后的走访力度,只有对客户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化解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
  二是拓展信息来源渠道。在对授信客户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银政企洽谈会等平台,畅通信息渠道。强化与经信、财政等部门的合作。并利用银行逐渐健全的资信评估体系搜集企业的全面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
  三是加强沟通,加快信息的反馈和传递,尽量消除信息的延迟性。
  创新服务手段,服务实体经济。加快产品创新步伐,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重点关注产业龙头企业,贴近客户真正需求,专业定制化推进债务融资工具等直接融资业务,节约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社会效益。
  银行业每一轮兴起也必伴随着实体经济的繁荣,同时银行每一步创新的背后都是实体经济需求的支持,也只有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银行创新才具有生命力。
  一是推动企业直融。通过拓展发债主体,推动项目收益票据、绿色债券、并购票据等创新产品落地。为企业提供权益资金,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
  通过与政府部门、机构的合作,推广PPP模式的应用,盘活社会存量资源。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信贷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二是开发有效的金融产品。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依托企业上下游的支持,大力发展符合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产品,并尽快实现规模效应,对企业贷款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三是贴近实体经济。通过在开发区、园区等产业集聚区域设立专业支行、特色支行。通过项目直贷、业务授权、创新试点等差别化政策支持。在城中小区域,依托小微支行、社区支行等专业服务平台,做强特色融资平台。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等的支持,对有市场前景的、在结构调整过程中,暂时存在困难的企业提供帮助。
  加强风险控制,优化信贷结构。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不能简单地抽、停贷。在加强实体经济融资时,更要加强内控案防工作,强化合规经营理念,积极防范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
  一是优化信贷结构。将信贷管理职能前移,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优化操作流程,基于贷款便利性缓解融资难。进一步简化信贷业务流程,对于区域重点项目、骨干企业贷款,纳入集中管理,做到快速调查、快速审批、快速发放。
  二是强化预审会制度。由分管行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查人员等组成预审会,在客户部门新接洽客户,将企业相关情况上报预审会。通过集思广议,在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后,为相关企业定制合适的产品方案。
  三是落实存量客户分类管理制。年初对存量客户进行拉网式风险排查,由管户客户经理对所辖企业提出分类预案。在经合议后,制定年度分类管理方案。对预警客户进行重点关注,加强跟踪,一户一策制定并实施化解措施。每月召开预警客户分析例会,每半年重新评估客户分类是否适当。
  四是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在做好合规、案防、风控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不良资产的清收、转化、核销、重组等,对各类困难企业、问题企业进行问诊,帮助地区的重点企业渡过暂时的难关,为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政企通力合作,化解担保圈风险。鉴于担保圈风险的日益显露,应由政府机构出面统筹协调,对担保圈企业进行分类,组建担保圈内银行同业协调会,主要负责担保圈风险的化解。各银行要积极整合资源化解债务风险,同业间要共享信息、协调政策,不得单独采取极端方式突然处置。防止担保圈内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造成大面积倒闭,从而引发区域金融风险。必要时,也可采取下列手段来化解:
  一是担保企业平移所担保的贷款;二是通过担保企业兼并重组盘活倒闭企业;三是在法院协调下,由担保企业承担部分担保责任,一次性了断担保风险。
  实体经济和银行相辅相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必须从企业需求出发,沉下心来,用心细分目标区域市场。发现和培育属于自已的优质客户,才能提升自身的营运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实体。(本文获得《中国银行业》杂志“分支行长谈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主题征文二等奖,原标题为“关于基层行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