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phone
渤海新闻
首页 > 渤海新闻

专访渤海银行董事长李伏安:资产近万亿的渤海银行将启动上市

  今日头条07月05日电,渤海银行是12家股份制银行中仅存的3家未上市银行之一。
  作为一家为数不多尚未登录资本市场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的上市进程备受外界关注。
  近日,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伏安在接受乐视财讯专访时表示,渤海银行争取在2017年下半年启动上市进程,如果比较顺利的话,明年上半年能够推动上市。目前内部的增资扩股还在进行当中。
  至于选择登陆哪个市场,李伏安表示,他们会选择确定性比较大、把握性比较大的市场,“因为我们现在的融资需求也比较现实。”他解释道,由于银行的资本消耗较大,上市是补充资本充足率的一个很重要手段。
  渤海银行成立于2005年12月,总部位于天津,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也是12家股份制银行中仅存的3家未上市银行之一。其余两家为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
  披露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16年,渤海银行净利润从亏损2.12亿元增长到64.73亿元,营业收入从22.3亿元增长到218.65亿元,资产规模从153.4亿元增长到8561.2亿元。
  根据wind资讯,截至2017年一季度,渤海银行资产规模9113.85亿元,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1.97亿,净利润31.94亿元。
  李伏安说:“我们要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本市场,推进渤海银行资本可持续补充机制,实现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
  以下为采访实录:
  问:最近渤海银行针对个人零售业务的推动非常给力,在从更偏重对中型企业和小企业的批发型银行,进取成为一家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更丰富的商业银行过程中,渤海面临的难点和突破点是什么?
  李伏安:渤海银行在2016年完成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确定了“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的发展愿景,明确了批发、零售、金融市场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今年是三五规划的第二年,三大业务条线积极丰富产品结构、提升服务能力。
  其中,零售业务实现了迅猛发展,个人贷款占比贷款总量达到了22.5%,个人理财销售规模和财富资产保有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带动理财手续费、投资管理费和基金代销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同步增加,占比与零售贷款净息差收入平分秋色。成绩斐然,但困难也着实存在:
  一是资本约束仍未突破。从2011年至今6年时间,渤海银行难以进行外源性、市场化增资,处于仅靠每年内生利润资本补充来发展的局面。尤其是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MPA)升级后,规模更显稀缺。现有的可供消耗资本不足以支撑全行表内外业务发展空间,资本补充迫在眉睫。
  二是结构转型任重道远。我行确定了紧紧围绕“轻资产、全资产、股权直投”的发展导向,需调整业务结构,逐步降低房地产等传统业务比例,提高创新业务和个金业务占比,促进业务经营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涉及人员能力、机构体制、流程建设等众多问题,业务转型依然任重道远。
  三是金融人才竞争激烈。人才是团队能力的基础保障,是推动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各类金融机构的兴起,银行人才成为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银行骨干流向互联网金融企业。据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3-201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参与调查的33家银行机构流失各类人才22.6万人。人才保障了,团队才会形成高效的价值创造力,企业才会脱离同质化、建立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国有企业改革、设立雄安新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为渤海银行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渤海银行下一阶段将从几个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在股东结构方面,引入具有战略合作价值的战略投资者,有效充实资本实力及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二是结合自身优势,夯实适合自身的差异化定位,持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专注打造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的战略愿景。三是按照混改工作要求积极实践职业经理人和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制度,促进核心骨干更好地为渤海银行的长期发展服务。
  问:渤海银行去年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实现净利64.73亿,同比增长13.8%,具体业务上哪些是渤海银行希望今后重点推进的?
  李伏安:渤海银行今后重点推进的主要还是3大业务板块。
  一是充分发挥批发条线在全行转型战略中的引领作用。要加大产品创新和流程优化力度,要加大推动资本节约型业务和提高资产周转速度,拉动产品销售规模。逐渐形成批发银行以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带动,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特色化服务能力。主要业务发展方向包括:强化交易银行业务能力。在传统贸易金融基础上组合、叠加与衍生,并新增客户体验优秀的现金管理工具与客户营运资金优化工具;推动投行业务持续快速发展。积极开展资本市场业务,致力于精准定位并满足上市公司客户的多元化融资需求,通过标准化场内产品进行高效的服务;加强普惠金融支持力度。根据小微企业的商业模式、业态特征,将供应链、产业链的核心企业,聚集小微企业的商会、供应链管理公司、物流公司、仓储单位、担保公司等要素,从传统的点对点授信向结构化授信转型。
  二是着力打造零售条线特色品牌。零售银行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创新服务模式,积极接触金融科技,开展跨界合作,打造差异化的生态服务体系。由注重产品向注重平台和渠道转变,由个人按揭贷款为主向消费金融服务转变,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科技生态发展模式转变。主推产品包括:提供最佳最优体验的财富管理产品。将添金宝和T+0理财、短期自动理财整合为财资管家APP,设计操作至简的交易流程,并通过智能算法模型的引入,让客户体验快捷、智能的财富管理服务;提供消费金融综合服务。构建以住房按揭、汽车贷款、生产经营、大额消费贷款、信用卡为主体、以个人消费金融平台为渠道依托、以智能化高效审批为核心能力的综合性零售信贷服务架构,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化的消费金融服务。
  三是积极拓展金融市场条线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深化同业合作,创新业务模式,培育客户群体,不断提高资产配置和负债拓展能力,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和资源配置效率。主推产品包括:做好资本市场业务创新。重点研究推动理财投资可交换债、并购基金、股权投资项目、行外高等级信用债;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推出开放式策略保本型产品及开放式净值型产品,进一步强化全资本市场配置,丰富投资途径,打造全方位金融产品线和服务能力。
  同时,进一步强化“线上渤海银行”布局。加大线上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丰富场景银行服务功能,着重深化移动金融体系建设和智能服务综合能力建设。
  问:渤海银行作为全国性股份商业银行是如何走出环渤海经济圈如何进行全国性布局?
  李伏安:作为最年轻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的资源禀赋都无法与大行比较。为此渤海银行结合自身特点,植根京津冀、重点覆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中西部等经济地区,围绕国家核心战略实行科学布局,近几年成立的网点均能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截至2017年5月末,我行已在全国47个重点城市及特别行政区建立了24家一级分行、24家二级分行、124家支行和1家境外代表处。支行级以上分支机构173家,社区小微支行83家,正式开业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56家。
  问:近两年来股份制银行迎来上市潮,渤海银行有没有上市计划?目前进展如何?
  李伏安:监管政策趋严,同业竞争压力加大,渤海银行业务发展迫切需要补充资本金,并建立更加健全、高效的资本补充机制。目前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广发银行、恒丰银行和渤海银行外,均已实现资本市场上市,已上市同业通过资本市场的锤炼,在业务指标和经营管理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与渤海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海内外资本市场,推进渤海银行资本可持续补充机制,实现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目前第三次增资工作正在进行中,渤海银行将在三次增资结束后择机启动上市进程。
  问:2017年一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74%,渤海银行去年不良贷款率1.69%稍低于同业平均水平,在经济下行期,渤海银行如何加强对金融风险的控制?
  李伏安:截至2016年末,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1.69%,在银行业不良资产普遍呈现增长态势的情况下,我行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隐患,不良贷款率持续保持同业较低水平,资产质量经受住了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的考验。2017年,我行风险管理将继续围绕打造“最佳体验的现代财资管家”的目标,坚持“底线”原则,不断完善覆盖全流程、全业务、全产品、全环节的风险管理措施,提高全流程风险管理质效,全力支持全行“轻资产、全资产、直投和同业业务”发展导向,严密防控信贷风险和创新业务风险,确保资产质量持续稳定健康,为全行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风险管理保障。
  一、完善授信政策和授权管理体系,强化统一授信管理和全面风险管控机制
  1、 建立“底线明确、上限打开、分类管理、动态调整”的授信政策管理体系。一是编制《渤海银行2017年年度授信指引》,制定与完善重点行业授信指引,对于重点支持的政府融资平台、大型优质房地产开发商、资本市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企业、优质大型制造企业,本着“上限打开”的原则择优大力发展。二是继续实施差别化的分类管理,并进一步扩大重点支持、适度支持、审慎支持和严格控制四类授信策略管控业务范围,实现对全行各领域授信业务的基本覆盖。三是着力强化创新业务风险管控。围绕全行发展轻资产、全资产、直投和同业业务的方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股权直投业务、投贷联动业务以及资本市场业务等重点领域风险特征和风险管控措施的研究,并紧跟业务热点和市场发展节奏,提高对市场的前瞻性研判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四是结合 “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立符合实际、兼顾特色、具备优势的区域授信指引和授信策略,支持重大项目授信落地。
  2、 适度加大审批中心及分行授权力度,精准定位促发展。一是做好信用风险审批一般授权管理工作。继续加强和完善对审批中心和分行的一般授权管理,大力支持新建分行及二级分行授信业务开展和授权基础条件建设。二是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全行因客授权、专项授权的运行机制。切实发挥此类授权对分行在优质客户开发、优质业务拓展方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继续大力支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与民生工程息息相关的项目授权。三是强化授权执行情况监测与检查。尤其是进一步规范转授权工作,对三个中心和两个嵌入审批部门进行有效地授权执行监督管理,对业务审批的安全性和合规性进行有效监测和及时报告。
  3、 切实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合规有效的风险管控机制。一是按照《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要求,在前期制度梳理和风险排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统一授信管理、集中度风险管理、授信审批流程、资产分类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二是根据银监会印发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制定落实《指引》的实施细则,严格做好落实工作。修订《风险管理体系及基本原则》,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体系。三是强化信用风险限额管理,建立多维度信用风险限额管理方案,设定与业务发展相对应的限额方案,并进一步强化日常监测工作,对超限额业务进行重点管理。四是积极研究渤银金融租赁公司等子公司业务纳入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模式,在风险管理架构、授信政策、授权审批、管理流程、系统对接等方面,制定既能确保全面贯彻执行全行统一的标准、流程和风险偏好,又符合金融租赁公司发展实际的管理模式。五是研究《商业银行并表管理办法》要求,确定包括本行自身以及并表附属机构的渤海银行集团的总体风险控制计划。建好风险隔离墙,防止风险的跨业跨市场传染,应对好风险管理复杂性迅速提升的挑战。
  二、 持续优化审批模式与流程,确保审批质量稳定与效率提升
  1、 按照总行风险偏好陈述、全行业务发展导向和风险管控要求,开展审查审批工作。一是有效传导总行风险偏好,深入学习全行风险管理相关工作会议精神,深刻认识当前全行经营发展面临的形势,结合全行业务发展导向和风险管控要求,开展审查审批工作。二是严格按照总行风险管理部制定的信用风险审批权限,在权限范围内开展审查审批工作。
  2、 加强审批基础制度建设,实施审批专业化分工。一是为加强授信审批制度建设,规范授信业务的申报要求和流程,根据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要求,信贷审批部于2016年重新修订了《渤海银行批发业务授信审批流程管理办法》《渤海银行批发授信业务尽责审查工作规则》、《渤海银行批发授信业务评审委员会工作规则》和《渤海银行批发授信业务审批人审批工作规则》,同时下发了《加强审批受理环节管理的通知》、《关于强调近期审批受理注意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和文件。二是深度梳理授信审批流程,搭建审批专业化分工架构。为加强全行授信审批程序执行各环节的管理,加强与各分行和总行各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工作,设置审批支持团队和审批管理团队;针对不同类型业务的特点,设置批发信贷、非信贷资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零售信贷审批管理团队专项负责业务研究以及在授权范围内的审批工作。
  3、 严把授信准入关。在客户选择方面,对产能过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等行业客户实行名单制管理,采取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差别化授信政策。严格控制以下四类业务:①钢铁、煤炭、有色金属、船舶、水泥、大豆压榨、平板玻璃、多晶硅、风电设备等9大产能过剩行业新增授信业务;②经营性物业项目融资业务以及商业地产开发项目授信业务;③国家央企改革“四个一批”措施中“清理退出”型的中央企业及其全资(控股)子公司的授信业务;④注册地和主要经营地在欠发达地区县市级城市的企业授信业务。拟定了《渤海银行授信业务预审管理办法(暂行)》,明确了新增授信业务预审的范围、方式及流程要求等。
  4、 加强信用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一是通过对授信客户的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相关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分析,强化对客户各类产品信用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二是规范全行审批数据报送和统计分析,加强系统建设,强化对授信审批数据的跟踪分析。三是根据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行业市场表现及国家监管政策要求,加强对授信客户的风险分析,强化对区域、行业、客户风险研判,及时发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提示关注。
  5、 加强集团客户审批管理,实施重点行业常态化监测,防范集中度风险。一是会同公司业务部和信贷监控部,持续推进集团客户的系统化管控机制,开发覆盖全授信流程的授信统计工具。二是引导分行加强全部集团客户授信情况的监测,定期掌握全行集团客户审批、用信额度情况。三是建立对重点房地产集团客户的常态化监测体系,有效防范集团客户大额、系统性风险,为授信审批提供参考依据。
  三、 加强重点领域预警管理,强化关键环节风险把控
  1、 加强把控审查发放关键环节。明确专项业务审查职责,针对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下发风险提示,提出针对性管理要求。制定风险控制流程,防范保证资金挪用风险。持续推动系统建设工作,提升系统管控能力。
  2、 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测。加强对过剩产能行业的风险防控,开展产能过剩行业专项监测。对重点授信客户经营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风险因素,对客户准入、审查放款、贷后预警等风险管控关键环节提出意见和建议。对重点分行整体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形成调研报告,通过对重点客户风险现状分析制定后续解决方案,研判风险形势及化解成效。加强对大额风险客户的监测分析,对存在风险信息客户逐户分析风险产生原因,及时跟进风险化解措施及处置进度。
  3、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加强优化预警系统建设,提高风险信息提示准确性和预警管理的有效性。扩大预警信息扫描范围,细化监测指标。拟定预警管理全流程考核机制,从风险事前预警率、预警准确率、客户风险预警有效率以及预警及时性四个维度对分行进行全面考核。
  四、 增强技术支撑和人才队伍保障,提升基础管理工作效能和先进性
  1、 推进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持续强化技术支撑。一是全面优化CRMS系统审批流程。支持“嵌入式”审批模式,实现批发银行条线和金融市场条线授信业务的全线上审批。持续推进行业授信政策系统化及在审查审批、考核监测、统计分析等领域的综合应用,加强对授信审批流程的系统化跟踪监测,为审批效率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的支持。二是进一步丰富全行风险信息收集手段。特别是进一步完善改进风险雷达系统功能,强化雷达专业领域的功能开发,为本行风险识别、信息预警、风险预警、贷后监督管理提供更强的系统及技术保障。三是开展审批“决策树”功能开发。积极借鉴外资银行风险信息决策树功能,对于企业关键数据进行筛选,对审批权限进行提示和约束,供审批人参考。四是持续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群的信息抓取能力。充分利用中央雷达客户查询功能、仪表盘、数据下发等平台对各类风险信息进行深度挖掘、统一展示和集中发布,为各类授信业务审批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2、 有选择有重点地推进风险计量体系建设。一是持续推进法人客户评级模型优化与应用。对法人客户评级模型的表现进行评估,完成模型优化方案的调整,同时进一步推进评级结果在授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二是善批发业务违约损失率模型。对已投产的批发业务违约损失率模型进行跟踪及后评价,在做好培训、推广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可计量业务范围。三是持续推进零售风险计量体系建设。推广零售评分卡的应用,力争实现零售业务的标准化审批,同时初步建立零售资产分池,实现零售业务风险计量的标准化、自动化,逐步完成零售风险计量体系的建设。四是大力推进基于预期损失的应用。完成新金融工具准则下,以预期损失为基础的减值计提项目,以及基于预期损失的贷款定价测算。五是持续做好压力测试工作。逐步完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模型,建立基于实证的压力测试模型,针对宏观经济及热点行业开展多领域、多品种的压力测试工作,为授信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
  3、 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一是进一步强化资产质量考核。按照“业务全覆盖”的原则,将考核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本行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表内外业务,实现更加全面、客观地考核评价分行信用风险水平,引导分行提高对全口径业务风险的重视程度。二是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对业务发展的“指挥棒”作用。对重点关注资产质量情况、行业授信政策执行情况、转授权执行情况等设置考核指标,通过考核评价引导分行优化客户结构与业务结构,改进管理流程,促进授信政策的有效传导。三是健全风险派驻人员考核管理机制。认真研究嵌入式审批派驻人员考核管理模式,配合人力资源部制定总行金融市场和投资银行嵌入式审批派驻人员的考核方案,完善对风险派驻人员的考核管理。
  4、 持续提升全行风险管理人员履职能力。一是继续加大对干部和骨干员工的能力提升培训。甄选知名高校或培训机构,重点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风险管理专业培训。二是全力推进风险管理条线员工资格认证工作,包括举办1-2期注册信贷分析师培训班、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总行认定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或职称评定考试等,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条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实现更加专业有效的风险管控做好基础保障。
  问:你曾长期在金融监管部门工作,过去的经历对您在渤海银行的工作有哪些裨益和指导?
  李伏安:今年以来,一行三会持续加强完善监管协调机制,不断加大宏观审慎监管力度。银监会密集发布多项监管规定,重点开展“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聚焦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强化银行业风险防控、弥补监管短板,旨在最终促使“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我曾长期在金融监管部门工作,面对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监管日益趋严、市场资金面趋紧、利率大幅上行等多方面因素,能够深刻理解金融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将带领全行牢牢把握住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主线,进一步加快经营转型,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创新产品服务,提升服务质效,转向轻资本、集约高效发展为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
  问:去杠杆是目前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核心策略之一,您对目前经济加杠杆的情况怎么看?对于银行业去杠杆有什么想法?
  李伏安:对目前经济加杠杆情况的看法:对当前中国债务杠杆水平有下面几点看法:一是当前中国债务杠杆水平高,主要表现在非金融企业债务水平高,且增长较快。二是非金融企业中,国有企业债务水平相对较高;行业方面,房地产、能源等具有投资品属性的行业杠杆率相对较高。三是若行业或企业处于下行周期,资产回报率下降,增加杠杆会产生不良影响。金融杠杆应更多的施加到劳动生产率高、有竞争力、资产收益率水平高的行业部门。四是金融链条过长导致的金融行业高杠杆,资金在金融行业内层层嵌套、体内循环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企。
  银行业去杠杆主攻方向及政策建议:作为间接融资主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去杠杆方面责任重大。
  首先银行业应积极服务企业去杠杆。一是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企业分类施策。对于周期性性企业可以通过开展资产证券化,盘活存量资产,不盲目压贷和抽贷。针对已有战略客户和其他重点客户,协助企业调整优化债务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的负债水平。二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转变风险偏好、创新服务模式,开拓思路介入企业经营,灵活使用包括“债转股”等信贷业务和股权投资相结合的产品来降低杠杆,减低企业运营风险,促使企业轻装上阵。三是打造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从融资为主转向融资与融智并重。加快发展股权、基金、企业资产证券化等资本市场综合化服务,积极支持新经济、新产业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兼并收购,促进产业重组和转型升级。积极扩大银行资管业务平台,拓展产业基金业务,充分利用银行资管业务产品连接社会投资需求和企业资金需求,支持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其次银行业自身去杠杆。部分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利润,过度使用杠杆,造成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突出,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带来影响。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趋势下,“去杠杆”不再是简单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和债务成本,还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内兼顾资产泡沫以及金融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快经营转型,切实转变传统的资产拉动增长模式,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创新产品服务,提升运营效益。采取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将信贷资源投向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薄弱环节,同时主动退出无效信贷,通过信贷结构调整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强化在公司治理、资产负债管理、业务创新、运营管理和科技信息等各个领域的能力建设,从以往注重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轻资本、集约高效发展为主。
  问:银行业近年来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像利润增幅下滑,信贷风险暴露,不良贷款上升,银行业如何应对?
  李伏安:经济环境的变化仅是一个方面,从国际一流银行来看,其盈利模式多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利用其在产品研发、风险控制、交易与销售等关键领域的优势,获取源源不断的超额收益。国内银行以利息收入为主的银行业务结构、以规模增长为主的盈利增长模式引发了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在治理结构、管理架构、风控机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改进空间。
  渤海银行需要结合自身优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加强在业务模式、流程和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发展。逐步建立一个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互联网平台为支撑、金融与非金融相融合的生态环境。
  问:政策层面对于房地产业贷款收紧,对于渤海的个人业务是否有影响?
  李伏安: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调控趋紧,信贷政策上也出现了调整,对渤海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也有一定的影响,一是房贷增速在限贷限购和增长“双控”的情况下出现回落,由去年同期增幅32%下降到今年25%,二是房贷利率随市场有所走高。
  结合外部环境变化,我行推进了个贷业务转型,积极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向“买房后”客户服务延伸,提升客户体验。比如我们推出了“拎包贷”产品,解决我们的房贷客户其他装修、购买家电、旅游等等日常消费金融需求;推出了“公信贷”产品,通过线上申请、线上审批,对客户的消费金融需求在3分钟内完成审批和放款。
  同时,随着政策的变化,部分刚需客户因对房价趋势不确定,有将资金投入到短期理财和现金管理工具的趋势,反应在我们的产品上,一是期限3个月以下的短期理财销售规模明显增长,销售额是去年同期的一倍以上;二是T+0现金管理工具“添金宝”大幅增长,当年增量超60亿元,增幅超过了40%。
  问:传统金融服务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渤海银行如何应对所谓金融科技浪潮?
  李伏安: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为有效应对金融科技浪潮对银行服务的巨大冲击,我行加快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围绕“建设线上渤海银行”的总体发展目标,持续加速互联网金融平台建设、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建设和智能化体系建设,全力推动传统业务向智能化、轻型化方向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措施积极应对:
  一是我行在顶层管理设计模式上已由原网络银行部转型升级为金融科技事业部,旨在以现代科技力量带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创新,积极探索直营管理模式,加速管理思路转变和工作侧重调整;
  二是在考核导向上则更加注重全力提升业务整体盈利能力,以利润考核为中心,创新业务模式,促进“线上渤海银行”利润增长,做大做强金融科技业务;
  三是要借力场景渠道资源,实现场景盈利模式常规化。近年来以共享经济与价值链接为主要特征的“分布式商业”模式的普及,催生了大量的跨机构新型创新合作场景,银行可以利用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技术,优化现有业务流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充分利用已有合作场景资源,加强对在线贷款、贵金属直营等高收益场景的营销推动力度,联合合作方制定专项激励方案,不断完善对接场景功能;
  四是要在战略高度立足事业部体制改革,转变业务发展新模式。要加强跨部门合作,整合现有产品资源,开发针对互联网市场特点的专属产品,制定专门业务政策,优化业务操作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全程线上化操作,增强行内产品的线上市场竞争力;
  五是要加大线上营销力度,实现批量线上获客。随着市场渠道更加多元化,消费方式逐渐向个性化演变,在产品同质化、信息多元化、触点碎片化的环境下,银行业可将各种渠道的大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实现精准化营销。要借助落地三类账户管理新规的契机,依托新的监管规定,抢抓市场机遇,转变线上获客模式,从平台合作关系出发,利用营销存量资源,努力发掘合作平台需求及痛点,以业务合作带动线上获客,以产品优势吸引获客,降低单均获客成本,实现批量线上获客;
  六是加强微信平台建设,打造汽车俱乐部生态圈。将以京津冀为中心,通过整合汽车相关多方资源,打造从买车、养车、用车到自驾旅游的完整汽车生活生态圈。持续完善汽车俱乐部平台功能建设,通过在汽车俱乐部中接入汽车保险线上比价和销售平台,实现客户车险比价和购买功能,同时加强对线上汽车贷款业务模式探索,为客户打造一站式汽车服务平台。
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将带来金融行业的深刻变革。我们需要通过运用金融科技各种手段,推动渤海银行进入智能金融时代。
  问:今年夏季达沃斯您最关心哪个议题?如何评价本届论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主题?
  李伏安:最关心的议题是:本次论坛我主要参加“中国金融改革的全球影响”的讨论,这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议题。改革开放近40年,加入世贸组织15年来,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成功——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中国经济增速仍然领跑全球,中国经济成为引领世界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中国通过“一带一路”、人民币入篮、亚投行筹建等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充分发挥影响力,为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逐渐从政策追随者的保守态势转变为主动领跑的积极态势。因此,我们的分析思路和框架也要转变为从崛起大国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对全球经济的引领和影响。
  对本次主题的评价: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不在具备竞争力,制造业面临着“市场、成本、资源与环境”等多重压力。由此各国纷纷出台制造业创新战略,如德国工业4.0新工业法国、英国未来制造业预测、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美国GE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世界步入了基于“生产智能化、设备智能化、能源管理智能化、供应链管理智能化”实现大规模定制化制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而“包容性增长”体现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内涵。各国应加强交流合作、政策协调,促进贸易公平和自由化。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事实上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后非常可行且有影响的国际合作倡议,以“包容性增长”理念引领了振兴国际和区域合作的大方向。正如国家领导人所说,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目前,中国已经和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30多个沿线及其他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有关文件,一批重大项目也相继落地。国外研究机构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新增30亿中产阶级。“一带一路”将推动世界经济从“部分全球化”到“包容性全球化”方向发展,更体现了崛起中国的全球担当。